December 10, 2008
常見的五種病理力學之足部功能異常 962035何世杉
Add caption |
一、 後足內翻Rearfoot Varus(Subtalar Varus)
導因:因跟骨在距下關節位於中立位置時的變形。此為目前最常見的的足部異常,有85%的足部患者有足旋前的現象。此位置性的變形在後足接觸地面發生內旋後出現。腿部下1/3與足跟中線之間內旋角度,這各變形無法顯示在足部拓印上。這個症狀並不是來自足部本身。臨床上有常見有三種後足內翻:
(一) 無代償:腳跟呈內翻姿勢作運作。因距下關節的內旋,使脛骨內翻角度大於跟骨外翻角度。
(二) 部分代償:足跟呈內翻姿勢運作,但變形角度較小。脛骨內翻稍大於跟骨外翻。
(三) 完全代償:足跟垂直接觸地面。脛骨內翻與距下關節內旋角度相等。
臨床觀察與症候:
第2、3、4蹠骨足底结繭;足跟滑液囊炎(Haglund's deformity);足跟贅骨症候群;小趾外側腫(Tailor’s Bunion);腿部疲勞;膝部與下背疼痛
二、 前足內翻Forefoot Varus
以跟骨後側中線為基準,在距下關節中立位置的前足持續結構性內翻,其肇因可能是在足部生長期間不適當的額狀面扭轉,造成跟骨為之代償而外翻,造成一些嚴重的內旋與足部變形。
前足內翻的三種型態:
(一) 無代償:因後足呈現僵硬並且無法代償。原本由距下關節的代償,則轉由中距關節代償。
(二) 部分代償:此情形下,前足內翻大於跟骨外翻的可動角度。
(三) 完全代償:前足內翻角度等於或小於跟骨外翻
臨床觀察與症候:
前足旋後症候─長期的代償性跟骨內翻最終會扭曲前足軟組織或是前足相對於後足的位置性內翻。這並非骨頭本身的異常,它導致前足內翻。透過運用足底墊此症候便會消失。
三、 馬蹄足Equinus
是指距下關節位於中立位置時踝關節背屈角度小於10,這種變形發生在踝關節背屈角度不足的時候,距下關節會代償性內旋導致至中段跗骨鬆脫。因此足部無法正常發揮推動的功能。
臨床觀察與症候:
大趾呈現嚴重的半脫位;第2、3、4趾足底成繭;腳趾背成繭;錘狀趾;腿部疲勞;距舟關節疼痛;嚴重姿勢性症候。
四、 第一趾幅蹠屈Plantarflexed First Ray
是指第一蹠骨關節位移而低於其它蹠骨關節;雖指第一蹠骨關節本較低於其他蹠骨關節,但應能用力作向後向上的移動。在無負重狀態下檢視足部其否呈現內翻。
臨床觀察與症候:
足背中段腫脹;槌狀趾;第五趾硬化繭;(Helloma dura);腿部疲勞;下背痛;足底筋膜炎;外膝疼痛。
五、 外翻足Valgus
是指前足呈現持續性結構前足外翻,這是前足最常見之結構性與位置性的變形。
1. 彈性前足外翻:跗骨關節柔軟度足夠可使外足部在支撐階段時接觸到支撐面。而足跟可能做垂直性代償進而造成步態不穩定。
2. 僵直性前足外翻:當跗骨中段ROM不足使得外足無法觸地而發生外旋或代償,但臨床上極為少見。
六、 後足外翻 Rearfoot valgus
此症狀在生物力學上極為少見,是脛骨嚴重外翻與過多的距下關節內旋有關。
臨床觀察與症候:足跟外側有繭;第1、5趾嚴重足底角質化;種子骨炎;槌狀趾;足底筋膜炎;外踝疼痛。